所谓be,即bad ending(悲剧结局),无论男女主恋爱谈得有多甜,剧情中发了多少糖,最后都会走向分离。被BE虐得死去活来的年轻人,一边流泪,一边感叹它的艺术美感。
身为BE美学代表人物之一,《大话西游》里的紫霞,有句台词,生动概括了热衷被虐的读者和观众:
就像飞蛾一样,明知道会受伤还是会扑到火上,飞蛾就是那么傻。
《大话西游》里的凄美爱情,是不少90后be美学的启蒙
大团圆结局也就那一瞬间会感慨真好,但悲剧却是永不落幕的意难平。明明小甜剧嗑得上头,到头来心心念念的还是那些春季限定、夏季限定的爱情故事。让人肝肠寸断,伤心欲绝的be美学,为啥这么受欢迎?古早年代长红不衰的网络文学,几乎都有一个悲剧的结尾。
比如知乎旧帖《图书馆停电许愿30秒》,每隔一阵就会被推上热搜,反复将网友们拖入emo的情绪之中。答主和男友相恋多年,在翻看男友手机聊天记录时,才发现男友早已和同门师妹暧昧不清。某次男友陪她过生日,在她低头许愿的30秒钟里拿起手机回了消息。后来她才知道,那是他的师妹在和他抱怨图书馆突然停电。
在我闭眼许愿的30秒,你是在担心她因为图书馆断电害怕,还是希望以后年年能陪我过生日?
于是看过这篇帖子的人会不时重温,没看过的慕名而来将错过的眼泪补上,最后演变成一群人的刻烟吸肺。不嫌事大的博主,甚至把这个帖子和其他一些悲剧结局的网络故事一起,列为恋爱前必读文献。般配的男女主,甜蜜的恋爱日常,再加上情理之中,意料之外的分离,是be美学经久不衰的经典配置。在这些be美学中,小妹看到了非主流时期爆火的感殇文体的影子。许多传唱甚广的流行情歌,更是从名字上就透露着浓浓的悲剧意味。比如《玫瑰花的葬礼》、《错错错》、《你要结婚了》……被殇透了的网友们跟着这股非主流风潮,还创作出了盛行一时的QQ空间文学。都说年轻人的社死瞬间之一,是不小心暴露从前的QQ签名。毕竟连恋爱都没谈过的二年级小学生,签名都可能是纵然情深,奈何缘浅。遣词造句虽令人脚趾抠地,可回头再看,才发现be美学的精髓被它诠释得一清二楚——
相比较为克制的文字表现形式,电视剧里的be美学更是一把具象化的刀子。《天龙八部》里,阿朱和乔峰的结局是好多人的意难平。在乔峰寻仇寻到阿朱生父段正淳身上时,阿朱决定易容成段正淳的模样赴死。童年神剧《仙剑奇侠传3》,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剧情,也是最虐的两幕:这些虐心的剧情没成为90后的童年阴影,反而是他们小心收藏的童年记忆。更不用说小时候看笑了,长大后看哭了的《大话西游》。紫霞仙子爱上至尊宝,但至尊宝却骗她、利用她,一心只爱白晶晶;
当至尊宝终于意识到自己爱上紫霞仙子时,她却替至尊宝挡剑而死。童年时只觉得台词有趣,打斗精彩,至尊宝的搞笑很无厘头。长大后才发现,那个爱而不得、无可奈何的至尊宝,正是成年后的我们自己。故事的悲剧结尾,何尝不是对应了我们人生中的遗憾和无奈。事实上,这和苏格兰哲学家大卫.休谟提出的悲剧悖论有关。悲剧中起承转合的剧情,使我们产生了悲伤、抑郁等负面感受,也为我们提供了合理的情绪宣泄口。在与故事中的人物共情时,我们的大脑会分泌催产素,它所催生的同情、怜悯等情绪能让人产生强烈的联结感。这也就是为什么,人们喜欢在他人的故事里,哭自己的人生。人类的情感反应,通常会影响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;一旦情绪波动,便会导致平滑肌的收缩,随之带来的则是身体的酸涩或疼痛。胸闷、心绞痛,腹部抽紧的阵痛感,以及手脚发酸发麻,都可能是be带来的创伤后遗症。和大团圆的结局相比,悲剧结尾更多地指向现实,描述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接近与背叛,爱与困境。注定矛盾重重、不可持续的情感关系,为何会让我们如此上头?世界上的事情,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,你看那天上的月亮,一旦圆满了,马上就要亏厌;树上的果子,一旦熟透了,马上就要坠落。凡事总要稍留欠缺,才能持恒。日本的物哀文化也认为,悲与美是相通的,樱花、萤火虫、枫叶,虽则不可持久,却会带来更加脆弱易碎的美。当人们目睹一场美丽的盛宴消逝时,反而能找到安心感。大团圆纵然带来一时的心满意足,可放在现实生活里,也只是悬而未落的皮鞋。在真实的生命体验里,男女主在一起不是结局,而是开始。普通人没有主角光环,也鲜见爽剧人生,正是因为如此,才更容易代入悲伤的结局。毕竟少有人体会过真正的圆满,但谁心里都埋着几处遗憾。天堂地狱之虚妄,在于永乐则无所谓乐,永苦则不觉得苦。快乐与苦痛交织,圆满与残缺共存,本来就是人生的常态。童年时总憧憬着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,成年后才懂得一地鸡毛才是人生。对于年轻人来说,沉迷be美学,也是治愈自己的过程。主角光环强大如斯,尚不能得偿所愿,更何况我们普通人。作为自己生活主角的我们,在不得不忍受现实和希冀的落差时,也可以提醒自己:Bless, H., Bohner, G., Schwarz, N., & Strack, F. (1990). Mood and persuasion: A cognitive response analy- sis.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, 16, 331-345.Frijda, N. H. (1988). The laws of emotion. American Psychologist, 43, 349-358.Knobloch-Westerwick, S., Gong, Y., Hagner, H., & Kerbeykian, L. (2013). Tragedy viewers count their blessings: Feeling low on fiction leads to feeling high on life. Communication Research, 40(6), 747-766.Koerner, K. (2013, February 20). The Surprising Reasons We Like Sad Movies.Trimble, M. (2012, November 10). I Cry, Therefore I Am.